書法藝術家董陽孜和電影導演蔡明亮都比我年長,獨立音樂教父張四十三和我年齡相若,世界名廚江振誠比我年輕,這四位文化人和藝術家所投身的領域,都和我本身從事的表演藝術、身邊的朋友圈有關聯,或多或少都有點類似我的生命軌跡。
財政部反駁報告研究團隊一共找來了196名不同性別、種族和社經背景的民眾參與24場焦點討論,並根據受訪者的反饋推算出本地家庭的各項基本所需金額,詳細數字請參考下列圖表。」Photo Credit: 中央社圖為新加坡東北部宏茂橋的一處組屋。
」財政部也提到,該研究認為1600元是每個家庭的人均預算,但根據2017年至2018年的住戶開支調查,1600元其實接近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的開銷。例如,研究發現,人情世故在本地社會也算是一種「基本所需」。有兩個孩子(小學和中學及以上)的雙親家庭在雙親都是中等收入者的情況下,其所需的6426元預算是兩人月薪總和的約70%。大多數人其實可以用更少的錢過活,只要他們願意簡簡單單地生活。小販中心是新加坡市民平價消費美食的地方。
看到這裡的蟻粉,你又認為自己的基本所需包括哪些部分,是單純的食衣住行,還是你也認同所謂的基本所需也應該涵蓋食衣住行以外的其他花費?研究提到的每個家庭人均預算1600元,單身老人每月基本開銷1421元,你認為究竟是高估、低估,抑或是恰如其分呢?Photo Credit: 中央社圖為新加坡的舊機場路飲食與購物中心。簡單來說,「一個基本,各自表述」是引發這些爭議的關鍵。人們確實是在這裡學習「禮儀」,體認一種「衛生」的生活。
影響生活習慣的手帕 在「衛生」的長遠歷史裡,手帕是史家觀察生活習慣轉變的重要物質史料之一。因為一不小心,你就可能侵犯到別人,甚至是破壞公眾用餐環境。17世紀時,手帕會以金、銀絲鑲邊搭綴流蘇裝飾,是貴族階級彼此社交迎往之際的昂貴禮品。文: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 【從「衛生」的身體、行為和器物來了解歷史資料的性質和意義】 從餐桌開始的衛生史 「衛生」觀念得從何時、何處開始追溯呢?首先,我們將聚焦在吵雜喧嘩、杯觥交錯且極度骯髒的餐桌上。
歷史中的口罩,形式多種,例如中世紀「瘟疫醫生」所穿戴的鳥嘴面具,就是一種特殊面罩裝置,以防範黑死病通過上呼吸道進入體內。伊拉斯謨斯這部小書引發了16世紀以降,關於「禮儀」行為的討論風潮,愈多談論和描述「正確且有禮貌」餐桌禮儀的著述,隨之出現。
而這種身體被控制、規範的歷史,更與「文明」(civilization)這個現代世界關鍵概念的出現,息息相關。早期,口罩就是這樣不太方便穿戴的用具。也就是說,唯有隨著手帕從奢侈品逐漸轉為日常使用的器物,人們才慢慢學會用它代替雙手來擦拭鼻涕。裝載「衛生」的器物和日常習慣 學會控制身體和行為,還只是第一步。
不過,伊拉斯謨斯並非第一個注意此問題的人。在指導孩童用餐禮儀的論述中,最常出現的橋段就是限制人們的雙手,不可用手「擤鼻涕、掏耳朵、擦眼睛、抓癢」,用餐前還得先洗手,因為你會直接用手抓取食物。其中的關鍵變化,就是這種羞恥感。這是社會學家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1897-1990)關於「文明化」的重要論點。
它讓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會觸犯他人,必須嚴令禁止。於是,原本在餐桌上不受控制的身體,就得漸漸學著控制雙手、鼻涕、咳嗽與痰涎。
他通過中世紀以降大量出現的禮儀書籍,描繪這段人類學習規範身體、改善行為習慣,學習「文明化」的歷史進程。本節的場景將轉換至19到20世紀中國,所謂「衛生」的觀念、規範和行止儀度,就是從這個飽受肺鼠疫和肺結核病菌侵擾的社會環境中誕生。
換個角度想,手帕的普及化程度,亦可作為我們推估生活習慣轉變的重要線索。人們往往一邊擤鼻涕一邊取食物,而這絕非現在認知的「衛生」。在學習「文明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體認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必須保持一定距離。而這種區隔出一段空間的想法,其實就與現代「衛生」觀念的某些作法,並無二致。在廣泛流傳的就餐禮儀詩歌和書籍小冊子中,最受到注意的部分,就屬手部的整潔和動作。有錢人才會在口袋裡放置手帕。
據資料指出,手帕和手絹起初被視為十分珍貴的奢侈品,而非大眾習慣的清潔用具。隨著「衛生」觀念轉變而出現的,有「伍氏口罩」和「衛生餐檯」這兩種器物,它們是史家據以觀察這段歷史變遷的重要史料。
也就是說,假若人們懂得克制和規範這些不合禮儀的行為,即能使自己不會在公眾場合做出讓他人感到不舒服或難堪的事情也就是說,唯有隨著手帕從奢侈品逐漸轉為日常使用的器物,人們才慢慢學會用它代替雙手來擦拭鼻涕。
文: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 【從「衛生」的身體、行為和器物來了解歷史資料的性質和意義】 從餐桌開始的衛生史 「衛生」觀念得從何時、何處開始追溯呢?首先,我們將聚焦在吵雜喧嘩、杯觥交錯且極度骯髒的餐桌上。口罩的誕生和發展 口罩,這種以外科手術用之白色棉紗布製成,以最直接之物理形式阻擋病菌的器物,由來甚早,起源駁雜。
這是社會學家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1897-1990)關於「文明化」的重要論點。人們確實是在這裡學習「禮儀」,體認一種「衛生」的生活。在餐具尚未完全普及前,人們的雙手既用來拿取食物,更用以清潔身體的髒污。這類禮儀書冊是史家論述近代歐洲生活習慣改變,以及「禮儀」、「衛生」觀念興起,時常引據討論的材料。
在廣泛流傳的就餐禮儀詩歌和書籍小冊子中,最受到注意的部分,就屬手部的整潔和動作。早期,口罩就是這樣不太方便穿戴的用具。
隨著「衛生」觀念轉變而出現的,有「伍氏口罩」和「衛生餐檯」這兩種器物,它們是史家據以觀察這段歷史變遷的重要史料。19世紀歐洲醫生的口罩,則是用很多層紗布纏繞在臉上,這容易使人呼吸不暢,與現在方便且舒適的口罩相距很遠。
有錢人才會在口袋裡放置手帕。多數器具是專屬於個人,使用時可進一步建構自我和大眾的距離。
若要完整且徹底地打造「衛生」的世界,日常生活的器物也須經過設計和安排,使「衛生」觀念能貫徹至身體、行為和器具上。換個角度想,手帕的普及化程度,亦可作為我們推估生活習慣轉變的重要線索。在學習「文明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體認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必須保持一定距離。這個部分凸顯的是,對於用餐環境,用餐者逐漸形成區別個人和公眾使用的範圍。
影響生活習慣的手帕 在「衛生」的長遠歷史裡,手帕是史家觀察生活習慣轉變的重要物質史料之一。17世紀時,手帕會以金、銀絲鑲邊搭綴流蘇裝飾,是貴族階級彼此社交迎往之際的昂貴禮品。
這本小書說明了,身體外部形象如實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人們對不禮貌的行為,例如鼻孔裡充滿鼻涕、農夫用帽子或圍裙擦鼻涕、廚師以手來擤鼻涕並擦拭於衣服上,應該感到羞恥並想辦法制止這種行為。於是,原本在餐桌上不受控制的身體,就得漸漸學著控制雙手、鼻涕、咳嗽與痰涎。
也就是說,假若人們懂得克制和規範這些不合禮儀的行為,即能使自己不會在公眾場合做出讓他人感到不舒服或難堪的事情。他通過中世紀以降大量出現的禮儀書籍,描繪這段人類學習規範身體、改善行為習慣,學習「文明化」的歷史進程。